正规配资平台排行
已收录999+家平台
正规配资平台排行

已收录999+家平台

20倍杠杆 1994年一位前国军上校给央视写信,称有事求助,央视忙核实其身份

20倍杠杆 1994年一位前国军上校给央视写信,称有事求助,央视忙核实其身份

1994年,江苏常州一个叫嘉泽的乡里(现改为嘉泽镇)20倍杠杆,83岁的退休老人赵赠熊,和往常一样看中央电视台的节目。

这是一档名叫《神州风采》的节目,这一期播的是:新中国的第一批女飞行员。

节目中放出了一个珍贵的历史画面:毕业于50年代的女飞行员,接受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检阅。画面中,姑娘们是那么高兴。

看着这些熟悉的面孔,赵赠熊激动极了:这些姑娘,都曾是他的爱徒啊。

岁月能带走很多东西,却独独带不走那段属于他和她们的峥嵘岁月。虽然,他和姑娘们已经是40多年未见了。

平静下来后,赵赠熊赶紧给央视写了封信。在信里,赵赠熊自曝了自己的身份:

他曾是国军西北补给区的一名上校处长,1949年率部起义后,为新中国做出了一项重要贡献: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

他写这封信的目的,并非为了邀功之类的,而是有事求助:赵赠熊希望央视能帮忙联系一下那些还健在的女飞行员们,让自己能跟她们见上一面。

信发出去后,赵赠熊就进入了焦急地等待中。后来,实在等得着急的他,又写了第二封。

很显然,央视并非故意不给他回信,而是工作人员需要赶紧核实清楚他的身份,不能仅凭他的一面之词。再加上,这毕竟是40多年前的事,核实自然需要不少时间。最后,工作人员找到了还健在的女飞行员周映芝。

周映芝当时也已经60多岁了,工作人员问她:“当初你们航校有没有一个叫赵赠熊的教官?”一听说这个名字,周映芝很明确地表示:“有啊!他就是培养我的教官!他现在在哪里?”

没想到,信里说的都是真的!央视马上通知常州本地电视台,要跟他们共同为赵赠熊打造一档节目。

赵赠熊的身份,常州当地领导和党组织是知道的,在过去的很多年里,地方上一直很照顾他的生活。但因为他为人低调,加上那个年代没有网络宣传,全国更多的老百姓并不清楚有这样一个人。

一:1949年的那个年轻军官

赵赠熊本就是常州嘉泽人,1911年出生。那个年代出生的孩子,在少年时代都受到了“五四运动”影响,尚在学生时代的赵赠熊也是一样,早早地就成了当地的进步青年。

20岁时,他离开家乡考入了黄埔军校。毕业后,他加入了国军陆军战车部队,任排长一职。一开始,赵赠熊对上战场还颇为自信,但很快他就发现:日本人的飞机太厉害了,他排里那些陆军武器在飞机面前经常是不堪一击。

从那时候起,他就想着逮到机会,一定要跟日本人在空中打一场。两年后,机会终于来了:国军中央航空学校招人。一向表现良好的赵赠熊,终于在25岁顺利地走上了飞行员之路。

毕业后,赵赠熊在抗日战场上屡立战功。他既开过轰炸机,又开过侦察机,飞行技术相当过硬。抗战胜利后,他被抽调到成都,当上了一名国军飞行教官。

此后的解放战争中,赵赠熊一直在思考自己的出路问题:当时他早就看清了国军内部的腐败,对蒋介石的种种行为也是深恶痛绝。虽然他属于国军内部里的一颗年轻“新星”,但这一切都不是他想要的。

1949年后,国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主力溃逃到西南。当时,赵赠熊在西北补给区的一个联合办公处,担任上校处长一职。此时的赵赠熊,已经能得出明确的判断:再这样下去,自己只有死路一条。

于是,1949年11月的一天,他默默地敲开了妹妹的家门。妹妹名叫赵路林,当年她跟哥哥一样,都是县里的进步青年。只是她比哥哥明智得多,她早早进了我军抗大学习,并在毕业后成了一名地下党。而她的丈夫巫竞放,也是一位杰出的共产党人。

虽然妹妹、妹夫跟自己立场不同,但赵赠熊知道此时能帮自己找到出路的,只有妹妹一家了。

一见面,妹夫巫竞放就直接告诉他:“国民党大势已去,你只有弃暗投明,接受考验,才是唯一的出路。”同时,妹妹、妹夫为了争取他,还特意提醒他:我军对空军技术人才非常重视,如果他能起义必将受到重用!

听着这些劝告,赵赠熊其实已经下定了弃暗投明的决心。但就在他盘算着如何行事时,却接到了上峰的命令:所有处级以上人员的家属,都马上撤到台湾。

怎么办?毫无准备下带着妻子和年幼的孩子起义,显然不可能成功的。思来想去,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赵赠熊当时本身就分管飞行调度,于是,他特意安排自己的一个学生去飞这趟飞机。他告诉学生,飞机到台湾前先在香港停一下,让他的妻儿在香港下来。赵赠熊明白:只要不去台湾,一家人再次团聚将不会是难事。

于是,11月的一天,赵赠熊亲自把妻子和6岁的大儿子、3岁的女儿送上了飞机。当时小儿子才几个月大,因患脑炎在医院治病,无法跟着母亲前去。

起飞前,妻儿三步一回头,但赵赠熊却觉得自己的计划十分完美,并没有表现出伤感。遗憾的是,最后飞机员在上峰的催促中,竟未能在香港经停,而是直飞了台湾。

这是一个令人无奈的遗憾,它注定很难再去弥补。

11月30日,重庆解放,解放军以极快的速度包围了成都。

彼时的成都街头,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混乱。国军军官们都忙着想办法逃命,有枪的士兵们忙着哄抢物资,至于当地的地痞等,则四处闹事。整个城市处于一个即将要失控的状态,而国军当局早就没人管了。

关键时候,赵赠熊对部下说:“现在我们走不掉了,唯一的办法就是保存空军物资,接受移交。”当时,赵赠熊手上有很多国军补给物资,比如:降落伞、车辆、武器等。

为了防止这些东西被抢,赵赠熊让部下迅速将它们从国军仓库,转移到附近的一所小学当中。而后,他和部下对这些东西严防死守,等待移交。

12月下旬,赵赠熊率部跟其它部队一起,参加了成都起义。最后清算下来,他移交的物资一共达30余万元。他的这次投诚,受到了我军的热烈欢迎。

至此,一个国军上校顺利走向了光明的一面。对赵赠熊来说,这是一个新的开始。

二:那群可爱的女学员

对于像赵赠熊这样既在抗日战场上立过功,又在关键时候投诚的国军上校,我军当然会重用。成都解放后,赵赠熊被送到了西南军区航空处待命!

案号:(2024)黔0102执9396号

等待的时间没有太长,不到一个月,赵赠熊和另一些投诚的国军空军技术人员一起,接到了中央空军的命令:经北京赴东北第7航校。

当时,赵赠熊的任务是去第7航校当教官,学校在东北牡丹江市。在此之前,他们要一起先去北京,和刚上任不久的空军司令员刘亚楼见面。

对于这次见到刘亚楼,赵赠熊的记忆很深。晚年时,记者问起他对刘将军的印象,他说的是:“他这个人长得挺威武,对我们原国民党起义人员很客气,尤其是我们飞行员!”

当时的刘亚楼将军,其实是承受了巨大压力的。早在建国前,毛主席就强调了我们必须组建起属于自己的空军。建国后,周总理曾亲自抓这方面工作。新中国成立当月,刘亚楼就被任命为第一任空军司令员。但当时,我军是既没多少有经验的教官、又没有好的设备。

刚到东北航校,赵赠熊几乎被眼前的场景给吓到了。这哪像一个学校,这就是一个以前日本人留下的旧机场,多年不用了,荒凉得很。

彼时,学校第一批学员,一共是100多名。1月份的东北,正是最冷的时候,气温是零下40多度。宿舍啥的当时都还没有,大家平时就住在帐篷里。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学员一个个都成才了。后来,他们中有很多成为了新中国空军的骨干力量,还有不少人参加了抗美援朝。

赵赠熊一生带过的学员很多,以前的国军飞行员,现在新中国的飞行员,而让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新中国的第一批女飞行员。

当时,我军有女司机、女坦克手,但全军上下一个女飞行员都没有。邓颖超觉得这样下去不行,必须筹建咱们的女子航空大队,这对新中国的妇女解放事业非常重要,于是她向中央提出建议。

很快,军委就从部队里选出了55名学员,送到了东北航校。这55人中,有航空技术人才,也有地面工作人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14名女飞行员。

当时,这14人被分成了三组,分别交给了赵赠熊和另两名同事负责。他们的任务很简单,就是保证:这14个人一个也不淘汰,全部都能顺利毕业。

当时,赵赠熊带的学员共有5个,分别是:阮荷珍、周映芝、秦桂芳、邱以群、万婉玲。很快,赵赠熊就发现了这批女学员的特点:她们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学历都比较高,有文化、更有决心。

但同时,比起男学员她们胆子确实要小一点,而且小姑娘家家脸皮也比较薄,怕批评,心理负担比较重。有一次,一个小姑娘被批评后,急得躲在一边哭着自责:“是我太笨了,怎么都飞不好!”赵赠熊只能一边安慰,一边打气。

就这样,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和训练,赵赠熊组内的阮荷珍成了新中国第一个独立驾驶飞机飞上蓝天的女性。

后来,这批女飞行员被请到了首都,在7000多名妇女代表的见证下,接受朱德总司令的检阅。那天,很多外宾也在,这些姑娘们为新中国争了口气,毛主席特意用“了不起”来形容她们。

女学员毕业后不久,赵赠熊因表现突出,由一线教官被调到了航校司令部,当副连级干部。当时,他的工作是巡视全校3个团飞行训练的安全技术问题。每天一大早,他就驾着飞机出发。在他任职期间,第7航校飞行训练没有出过任何问题。

三:为何会回到常州嘉泽乡?

在航校,赵赠熊一共待了6年多。1956年,已经45岁的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的问题:转业。当时,组织上给他安排好了工作,让他去民航。后来,赵赠熊在成都民航工作过一段时间,后又在四川机械制造厂任职。

1977年,赵赠熊在四川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当时,他其实有很多地方可选择养老,比如去北京找妹妹一家。但后来想了想,他还是决定回老家去,因为他心里还念着在台湾的妻儿。他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想想还是回老家好,省得她们找不到我们父子!

当时的赵赠熊已经跟妻子分开整整28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甚至不知妻儿的死活。而留在他身边的小儿子,因为当年脑炎无法治好,长大后仍需要父亲照顾。

在转业后的工作里,同事们对他这种情况,总是格外关照。回到家乡后,常州地方政府对他也是一样。1984年,退休后的他还被聘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同时他还是常州的人大代表。

生活稳定后,赵赠熊一直盼望着妻儿能回来。1990年后,妻子才有机会回了一趟大陆,夫妻俩最终得以见面。

赵赠熊的妻子石琳是他在解放前认识的,当时他在国军飞行基地当教员,妻子则在基地旁边的一个学校当老师。婚后,夫妻俩感情一直很好,还生下了2子1女共3个孩子。

当年机场匆匆一别后,石琳在台湾的日子一度很不好过。若不是亲友相助,她也无法把两个孩子抚养长大。

再见面,两位白发老人抱在一起痛哭。遗憾的是,相聚几天后,因为儿女的事业和家庭问题,放心不下的妻子还是选择回到中国台湾。对于妻子的这一选择,赵赠熊是能理解的。几年后,妻子在台湾病逝。

此后的赵赠熊一直在老家边照顾儿子,边练练书法,过着安稳生活。直到1994年这一天,他在电视上看到了央视的这档节目,才临时决定写封信给节目组,寻一寻当年的学员们。

四:被请到航空博物馆

央视确认了赵赠熊的身份后,马上替他联系到了当年的几位女学员。大家听说赵教官还在世,一个个都激动极了。1995年3月,84岁的赵赠熊赶到北京,住在妹妹家里等待学生们前来。

在见面前,记者曾问过他:“第一眼认得出她们不?”赵赠熊不好意思地摇摇头。事实上,当时从航校分开后,学员们也是一直惦记他这个教官的。但在当时那个年代,通讯很不方便,而且大家都随着部队四处调动,很多老战友都是一分别,就再也无法联系上了。

几天后,几个学生就相聚在了赵赠熊的住处。一见面,她们就亲切地喊:“赵教员,您好!”看着眼前这些年过花甲的女学员,赵赠熊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只能连连点头。

重逢后,赵赠熊在大家的陪同下,走进了航空博物馆。听说来了这么一群特殊的参观者,博物馆馆长亲自前来陪同。

博物馆里有100多架老飞机,各种型号都有,很多都是当年由东北航校运过来的,赵赠熊跟学员们都飞过。

参观到其中一架飞机前时,一位女学员们指着它说:“这飞机上面没有风罩,人进座舱后,上半节头身还露在外面。”是的,当时新中国的第一代女飞行员,就是在零下40度的机场,用这种飞机训练。一时间,在场的陪同人员无不动容。

当时,每一个学员都要在这样的飞机里轮流飞行30分钟。30分钟后,她们可以去暖和一下,换下一个。但赵赠熊要一直在飞机副座上陪同,一场训练下来,他总是冻得满脸通红。提到这些,女学员非常感激他。

赵赠熊倒并不觉得这是苦,他对大家说:“只有在简陋的飞机和寒冷的环境下,才能培养出像你们这样良好的飞行员!”他的话是很有道理的,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唯有在训练阶段就把最大的苦吃了,后面才能应对各种不同的飞行环境。

这次见面后,赵赠熊就算是跟学员们联系上了。此后,每一年过年过节他都会收到学员们的贺卡。1995年,我国第一个飞上蓝天的女飞行员阮荷珍在接受央视采访中,曾非常骄傲地说:“带我飞出来的教员,名叫赵赠熊!”

在人生最后的岁月里,赵赠熊一直积极地为常州当地教育出钱出力。2016年,赵赠熊病逝,享年106岁(虚岁)。

赵赠熊的一生20倍杠杆,经历了与妻儿大半辈子的分离,这是他毕生的憾事。但对于关键时候选择弃暗投明,晚年的他表示:我无悔。因为他亲历了新中国空军的崛起,也收获了学员的尊重和爱戴,在新中国的航空史上,他留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笔。

刘亚楼国军赵赠熊周映芝常州发布于:天津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作者:配资专家 发布时间:2024-10-08 00:24:37

相关阅读